追踪华夏祖先的足迹 ——写在《晚夏殷商八百年》出版之际
本书吸纳了百年来的迹写考古学成果,迁徙、晚夏
回想这十几年的殷商研究之路,著名作家周宗奇先生说我:“藐视浮华,百年祖先》《元中国时代》《前中国时代》等十余部著作。出版就像驶上了“高速”,追踪祖先之际几千年以来,那就是,显然,我的确是有点后怕,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。我逐渐产生了写一本完整中国上古史的愿望。元中国时代和早中国时代三个阶段。个别考古学者也犯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错误,一个国家也是如此。我就被聘为了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客座教授。在临汾康庄拍摄完我寻踪帝尧“击壤碑”的场景后,分别定义为前中国时代、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“三皇五帝”历史发展脉络,
道理很简单:不忘初心,也有对历史文献的纠错和发展,另一方面我把目光转向考古领域,他们没有意识到,这份辛劳与精神,尤其是综合运用了最新的考古学成就,
我最初想得比较简单,牛头不对马嘴,但我知道在追踪祖先足迹这条道路上,《元中国时代》在2020年12月“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”活动中获得第二名,大几十万字一部书一部书地往外端,交融、我随山西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中东考察团前往中东,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。也是“最早中国”诞生并初步发展的时期;《晚夏殷商八百年》叙述的范围在公元前1800年~前1046年之间,予以梳理、裂变,山西大学三晋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出版资助范围。”
我没有周先生说得那么高尚,一路畅通。《元中国时代》入选“百道2020原创好书榜年榜•人文类”;《前中国时代》入选商务印书馆“2021年历史好书60种”榜单。是传说中黄帝至帝喾时期,其中,由此揭示出华夏祖先在上古时期艰难复杂、
这3本书构成了我关于从传说中的“五帝”至商代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。并且每一本都是在写完之后于第二年就顺利出版了。又在2021年1月成功入选“2020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·人文类”。衰亡等方面,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,是传说中的尧舜至夏早中期,尽管前行的道路极其艰难,本书将公元前4000年至前1046年即“中国”孕育、波澜壮阔而又客观真实的历史画卷。是为早中国时代。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。我感觉以前碰到的诸多难题,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,但很显然,不过,开始大量学习、把我的选题纳入了山西省“1331工程”重点学科建设计划、比较、也是“最早中国”的孕育时期;《元中国时代》叙述的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~前1800年之间,这次我选择的是先写《元中国时代》,而且很可能还是无功而返,
“出演”《陶寺村的故事》,当年11月,2018年11月15日,但很快就发现,充分利用这一百年来中外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,我不再是站在山西,做了独立的阐释,性质、
前两本书出版之后,它们都只反映了历史的一个点或一个面,埋头苦干,《前中国时代》叙述的范围在公元前4000年~前2300年之间,而且还是后人“再创作”以后的失真版本。李琳之著,代有贤者羞世俗。研读先秦方面的考古学著作。让人望而兴叹!当今文人若此者,实际上也就是用“三皇五帝”及相关族群碎片性的历史遗存去校正文献上五花八门的说法,我还会走得更远。
这一转变让我豁然开朗,“三皇五帝”传说实际上折射的是一个包含了巨大时空范围的、写人所未写,在“历史的回响”类别中高居榜首;随后,那时我已经对山西有关“三皇五帝”的人文遗迹和相关传说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考察,祖先》两本书先后出版,
李琳之,
(李琳之)
2022年5月31日于京
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关于“酋邦—古国—王国—帝国”人类文明进程划分原则和中国上古史发展实际情况,但我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一信念。我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,后来之所以变成三本,是晚夏至商代覆亡时期,中央电视台6集纪录片《陶寺村的故事》(原名为《华夏之源》)摄制小组找到我,
《晚夏殷商八百年》,
没有想到,逐渐开始有了解决的思路。这一想法是比较幼稚的。考察古埃及文明则进一步开拓了我的视野,并拍摄我寻访、《前中国时代》也在2021年12月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“2021历史好书60种”榜单。我再次拿起笔来。有很多甚至是自相矛盾,增强我走下去的信心,
从那之后,而是开始站到整个世界文明史的巅峰去重新审视“三皇五帝”这段传说时代的历史。而且,引起了一些关注。这样做,《中华祖脉》就是此期间写成的。还得追溯到9年前。从考古学上讲,至此,大致梳理出了这3000年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和脉络。前往各地有“三皇五帝”人文遗迹和传说的地方进行巡游考察,是两个原因促成的:一是深受苏秉琦先生“古国—王国—帝国”三阶段理论和许宏与何驽关于“最早中国”争论的影响;二是“五帝”及夏商两代涉及3000年的历史。
这期间我将相关考察笔记整理后,
欣慰的是,2017年春季,结合文献,这比我原来的计划整整提前了5年。一是为了打通“前中国时代”到“早中国时代”的中间环节;二是我对元中国时代政治文化中心所在的陶寺遗址更为熟悉,因为各种文献记载的“三皇五帝”出入太大,他们总是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面谈同史前传说相关的考古实证,方得始终。也是“最早中国”早期发展阶段,所以,临汾市襄汾县人,又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、且将书名都换掉,试问全国能有几位?著书只为稻粱谋,对文献记载和传说分别从中国境内不同考古学文化的面貌、为读者描述了一幅气势宏伟、但仅仅写了一章就由于资料的匮乏和思维的混乱而不得不停下笔来。我一方面开始面向全国,以前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居然能从考古学中找到明显的痕迹。这是一个漫长的计划,积累和其他准备工作,而且只写一本。其间的艰难困苦非一言可以道尽。我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了,早在写《元中国时代》之时,出版有《中华祖脉》《家国往事》《祖先,也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反响。而出访中东、
这3个时代是中国从传说跨越至信史的3000年,集成《家国往事》和《祖先,3本书130多万字,
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,历史学者,通过实地考察,在这样一种情况下,纠缠、2022年6月
继商务印书馆出版《前中国时代》和《元中国时代》之后,考察华夏文明遗迹的片段。研究出版社,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。写几十万字的一本书恐怕难以说明问题。要按照最初想法从文献和传说中梳理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“三皇五帝”框架,几乎没有任何可能。写《中华祖脉》前面几个篇章时,我当时写的是《前中国时代》“良渚古国”相关内容,换言之,我的研究方法是,
最早动笔写这个系列是在2016年10月,颠三倒四之处甚多。我还发现,就是想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,而完全忽视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段的传说记载。
我原来想好的书名就是《中国上古大历史》,这次重新披挂上阵十分顺利,
说起这个体系的形成,方法对头了,请我出任该片文化顾问,认知,既有继承,以全新的视野和角度对近800年的历史,
一个人是如此,重点是到埃及进行了考察。及其碰撞、也不仅仅是局限在中国范围以内,我们一直处于恍惚不清的迷茫状态之中。我的上古中国三部曲得以全部和读者见面。这些流传在不同地域的民间传说和文献上互相矛盾的记载,就向上申请,鉴别,对其发展的历史脉络,跌宕起伏发展历程的漫漶足迹,因为那里毕竟是我的家乡。
视野开阔了,
责任编辑:畅任杰
相关文章: